高考制度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被取消十年,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政治运动与教育理念的冲突
-
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需求
1966年“文革”开始后,高考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代表,被批判为“分数挂帅”和“对工农子弟专政”的工具。为贯彻“教育革命”的指导思想,全国高校停止招生,原有考试体系被彻底否定。 -
对教育公平的批判
当时认为高考制度在城乡、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间存在严重不公平。农村和基层学生因教育资源匮乏,难以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导致大学录取以城市知识阶层子弟为主。***提出“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试图通过推荐制度(工农兵大学生)实现教育向工农倾斜。
二、社会问题与教育模式的转变
-
考试压力与教育异化
20世纪50年代已出现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自杀、家长过度施压等现象,反映出考试制度加剧了教育功利化。1955年教育部曾发布减负文件,但未能缓解问题。 -
实践导向的教育改革
***主张教育应结合生产劳动,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1966年后,高校招生改为推荐制,要求考生具备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强调政治表现而非考试成绩。
三、恢复高考的历史转折
1977年***复出后,认为推荐制导致人才选拔质量下降,且滋生腐败和不公。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以“择优录取”原则替代推荐制度,标志着高等教育回归科学选拔轨道。
(注:1977年恢复的高考实际在1978年春季入学,故1966-1977年间高考中断共11年,但习惯称“取消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