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的手法》是俄国****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于1929年发表的论文,收录于其著作《散文理论》中。该文的核心观点是提出“奇特化”(或译“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强调艺术通过非常规表达方式打破惯性认知,使读者重新感知事物的本质。
主要理论贡献:
-
对“形象思维”的批判
什克洛夫斯基反对将艺术简单等同于“形象思维”的观点,认为传统理论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象:- 诗的形象:作为艺术手法(如比喻、隐喻),通过非常规语言组合创造审美体验(例如小姑娘称圆球为“小西瓜”);
- 一般语言形象:仅是抽象思维工具(如用“小西瓜”代指灯罩),缺乏艺术性。
-
“奇特化”手法的提出
艺术通过延长感知过程、增加感受难度,使日常事物摆脱机械认知,恢复其新鲜感。例如:- 语言层面: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避免使用通用词汇,而是以陌生视角描述事物(如用“第一次看见”的方式描写鞭挞);
- 思维层面:颠覆常规逻辑,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活用,打破形容词与动词的界限。
-
对艺术本质的重新定义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石头成为石头”,即通过形式手段凸显事物的客观存在,而非传递功利性信息。这种观点影响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艺术理论。
理论影响:
- 俄国****:为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奠定基础,推动文学研究从内容分析转向形式探究;
- 当代艺术实践:启发现成品艺术(如杜尚)、超现实主义等流派,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消解。
总结而言,《作为艺术的手法》通过“奇特化”概念重构了艺术与认知的关系,成为20世纪****美学的基石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