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晓华:三次进疆,扎根边疆教育
杨晓华是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2017年本科毕业后放弃读研机会,首次参加“西部计划”赴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服务。她通过组织“红领巾”小课堂、义务辅导学生等活动,深刻感受到教育对边疆儿童的重要性。2019年读研期间,她再次组建团队赴疆调研,与西部建设者深入交流,进一步坚定援疆信念。2022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通过“内招生”计划成为喀什市和谐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兑现了“学成归来,建设新疆”的诺言。她表示:“在新疆,我感受到被需要的充实感,这里成就了我。”
2. 林开红:教育援疆的“造血者”
林开红是江西省萍乡市语文教师,2022年作为援疆教研员赴阿克陶县。他针对当地国语基础薄弱、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深入课堂调研,推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并组织教师培训、指导课题研究。他创新开展“订单式送教下乡”和“青蓝工程”,培养了一批本地骨干教师。他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等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三年援疆,他写下:“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3. 边晓斌:司法援疆的“暖心院长”
边晓斌曾任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副院长,2016年赴新疆新源县法院挂职副院长。他推动建设干警食堂,解决当地干警用餐难题;深入牧区调解纠纷,用“干馕泡水”的质朴方式拉近与群众距离。他注重培养本地司法人才,指导年轻法官提升审判能力,助力新源法院成为全国优秀法院。2023年因公牺牲后,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其事迹成为援疆精神的缩影。
4. 曹振:产业援疆的“实干派”
曹振是天津市宝坻区干部,2023年作为援疆干部赴和田民丰县尼雅乡。他推动建设木栈道、文化大舞台等乡村振兴项目,并引入木耳种植企业,盘活闲置羊圈,带动30余名群众就业,预计年收益300万元。他还组织公益活动为群众捐款捐物,结对认亲帮扶困难家庭。他写道:“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将珍惜这段经历,化作未来动力。”
5. 医疗援疆专家:专业覆盖最广的“白衣天使”
广东省派出63名医疗专家长期支援喀什,涵盖传染病学、心血管病学等领域。例如:
- 肖非:中山大学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广东好医生”称号;
- 徐航娣:乳腺病学专家,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
- 牛刚:妇科微创手术专家,获“羊城好医生”荣誉。
他们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通过培训提升本地医疗水平,守护边疆群众健康。
这些援疆工作者以教育、司法、医疗、产业等不同领域为切入点,用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书写着“边疆情”,诠释了“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