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初三化学中的一些重要规律:
- 固体溶解度 :
-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 酸和碱的定义 :
-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Cl-,HNO3=H++NO3-,H2SO4=2H++SO42-。
-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OH=K++OH-,NaOH=H2O。
- 潮解和风化 :
-
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 燃烧 :
- 金属活动性顺序 :
-
由强至弱的顺序为: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
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 金属与酸反应 :
-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
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
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 物质的检验 :
-
酸(H+)检验:
-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
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
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
碱(OH-)的检验:
-
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 质量守恒定律 :
- 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这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的基础。
- 元素周期律 :
-
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
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 化合价规则 :
- 不同的元素有着各自的“价格”,理解并熟记这些价位,才能写出正确的化合物。
- 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 :
- 溶解度规律 :
-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解决有关沉淀的问题。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 燃烧条件及其应用 :
- 催化剂的作用 :
-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
这些规律是初三化学学习的基础,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反复练习和巩固这些规律,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
本文《初三化学36个常用规律》系
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8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