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医疗资源分布呈现“扩容下沉、均衡布局”的显著特点,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6.4%,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市级医院帮扶区县、医共体全覆盖等举措,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常见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的目标。
1. 优质资源下沉与区域均衡
重庆通过17所市级医院分区包片帮扶区县级医院,派驻骨干驻守1年以上,提升区县诊疗水平。全市建成78个医共体和1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现医学影像、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全覆盖,年服务超300万人次,“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有效缓解城乡差距。
2. 基层服务能力强化
基层机构设置高血压、糖尿病专病门诊,家庭医生“微诊室”进社区楼栋,乡村巡诊义诊常态化。例如渝北区龙兴卫生院开展巡诊85场次,惠及5200余人。黔江区通过新技术引进和远程会诊(如华西医院合作),复杂肝癌切除术等技术落地,区域内就诊率提升2.1%。
3. 山区库区资源补短板
针对渝东南山区,黔江中心医院升级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建成创伤、胸痛等五大救治中心,并依托“资金池”改善基层硬件和人才培训。远程诊疗覆盖华西资源,完成160例会诊,破解偏远地区“看病难”。
4. 空间分布仍存挑战
西南部、东北部资源较丰富,西北部及中部相对匮乏。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和地形(如海拔)直接影响资源配置,主城区集聚效应明显,但政策推动下“点式+连通式”布局逐步优化。
重庆医疗改革正从“量”的覆盖转向“质”的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下沉与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服务差距,为“健康重庆”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