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规培生制度是否该取消?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其执行异化与初衷背离的矛盾。 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提升医生临床能力、均衡医疗资源,但现实中却因低待遇、高强度劳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饱受诟病,甚至引发多起规培生自杀悲剧。是否取消需权衡其价值与代价,但改革已迫在眉睫。
-
制度初衷与实际效果的割裂
规培本是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提升医生临床技能的国际化实践,十年间累计培训超百万医师,全科等紧缺专业占比30%以上。部分规培生沦为“免费劳力”,80%时间耗费在写病历、跑腿等杂务上,核心临床操作机会稀缺,导致培训效果空心化。 -
经济压迫与职业困境
规培生月收入普遍低于3000元,部分甚至不足基本生活保障,而工作强度与正式医生无异。专硕规培生更面临“学生与职工”身份模糊的尴尬,既无职工薪资又无学生补贴,经济压力直接加剧职业倦怠与人才流失。 -
政策捆绑与退出成本高昂
多数省份将规培证与职称晋升、公立医院就业强制绑定,规培生被迫接受高压环境。退培需赔偿巨额费用(如三年规培费),导致许多人陷入“忍气吞声”的恶性循环。广东省虽试点线上替代方案,但仅为限时补丁,无法根本解决制度性矛盾。 -
改革呼声与可行路径
提高待遇(如北大人民医院试点同岗同酬)、明确职业身份、加强培训质量监管(如设定临床操作参与比例)是核心诉求。美国规培的“每周80小时工作上限”和薪资保障(年均6.38万美元)可借鉴,但需结合本土医疗体系特点
取消规培制度并非最优解,但必须彻底改革其压榨性框架。 唯有回归“培养”本质,保障规培生权益与学习质量,才能避免医疗人才断层与公众信任危机。否则,这一制度终将因背离初心而失去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