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在古代曾被称为"汝阴"和"颍州",这两个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交替使用,承载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作为皖北重要城市,其地名演变映射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变迁。
-
汝阴时期(秦汉-南北朝)
秦代置汝阴县,因位于古汝水之南得名(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汉代属汝南郡,出土的汉代青铜器铭文可见"汝阴侯"封号。南北朝时成为豫州治所,北魏地理志明确记载了汝阴郡的管辖范围。 -
颍州时代(隋唐-元代)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设颍州,因颍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欧阳修《颍州西湖》诗词、苏轼任知州的记载均使用此名。元代设颍州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Yanju"即指此地。 -
明清时期的名称更迭
明初降为颍州,属凤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阜阳、颍上等县。"阜阳"作为县名首次出现,取自"阜阳驿"(驿站名),寓意"繁荣昌盛之地"。 -
现代定名渊源
1912年废州设阜阳县,1975年设立县级阜阳市。地级市建制时延续此名,而"颍州"作为区名保留,如今天颍州区、颍泉区等,形成古今地名的时空叠印。
如今漫步阜阳,仍能通过颍州西湖、汝阴亭等古迹感受历史脉络,这座"皖北水城"的每个曾用名都记录着黄河改道、运河兴衰带来的沧桑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