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受到非法干预会严重破坏公平公正原则,导致评审结果失真,甚至引发法律后果。 这类干预通常表现为收受利益、倾向性评分、串通投标等行为,不仅损害公共利益,还可能使专家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以下是关键要点:
-
常见干预形式
非法干预包括明示或暗示授标意图、收受财物后打高分、对同类投标差异化评分等。例如,某专家在评审前收到“给某供应商高分”的短信,最终因操纵评分被罚款并禁止参与评审活动。 -
法律后果
根据《政府采购法》及实施条例,干预评审的专家可能被警告、罚款、取消评审资格,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福建省某案例中,专家因受贿和串通投标被判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防范措施
- 制度约束:要求专家签署独立评审承诺书,全程录音录像监督。
- 技术手段:采用电子评标系统隔离专家交流,隐藏投标人信息。
- 举报机制:鼓励对违规行为实名举报,监管部门需快速核查并公开处理结果。
-
独立评审的价值
真正的独立评审能确保优质项目中标,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广东等地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和强化监督,有效减少了干预行为。
总结:**非法干预需制度、技术、监督多方合力,专家应坚守职业操守,而透明的流程和严厉的惩戒是维护评审公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