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彩礼的谴责对象不应简单归咎于女性,而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性别权益失衡、传统观念束缚和经济结构矛盾。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层社会问题,而非个体道德缺陷。
彩礼的收受主体并非女性个体。现实中,彩礼多由女方家庭支配,用于家庭开支或兄弟婚嫁,女性往往无法自主掌控。部分农村地区因重男轻女观念,女性失去土地继承权,彩礼成为对其权益缺失的无奈补偿。性别比例失衡加剧彩礼攀比。适婚男性数量远超女性形成“卖方市场”,推高彩礼金额,女性仅是环境中的被动参与者。传统婚俗与经济压力交织。男方家庭为彰显诚意承担高额支出,而女方家庭受社会观念影响,将彩礼视为保障女儿未来的手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法律执行与现实的脱节。尽管法律保障女性权益,但基层落实不足,导致女性仍依赖彩礼作为经济补偿。社会舆论的误导将矛头指向女性,掩盖了结构性不公,例如村集体福利分配对女性的排斥。
解决高彩礼问题需系统性改革:通过政策保障女性经济权益(如土地确权)、推动性别平等教育,并引导社会摒弃攀比风气。婚姻的本质是情感联结,而非交易,唯有消除结构性不平等,才能让彩礼回归祝福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