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检测机构认证并未全面取消,但部分领域(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已明确取消CMA资质要求。改革核心是“放管服”政策推动的优化调整,通过简化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减少非必要领域的行政许可,而非直接废除CMA制度。
-
部分领域已取消CMA认证
根据最新政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房屋鉴定、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等领域不再要求CMA资质认定。例如,天津、湖南、福建等省市已明确发文,不再受理相关机构的CMA申请。这一调整源于上位法依据的缺失,以及住建部新规(第57号令)删除CMA作为资质申报前置条件的规定。 -
CMA制度仍保留核心作用
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器械等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CMA认证仍是市场准入的强制要求。其法律依据(如《计量法》《认证认可条例》)未变,且国际互认需求(如ILAC)也要求保留该制度。改革更多聚焦于简化审批流程(如告知承诺制)和优化标准体系(如废止冗余行业标准)。 -
监管重心转向“宽进严管”
取消事前审批的领域,通过“双随机”抽查、信用档案和飞行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例如,虚假检测报告的罚款上限提高至10万元,并纳入失信联合惩戒。机构需更注重长期技术能力与数据真实性,而非依赖资质背书。 -
行业需适应动态调整
检测机构应关注地方政策差异(如川渝、京津冀的区域协同规定),及时调整资质申请策略。对于已取消CMA的领域,建议通过能力验证、行业认证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未来,CMA制度将继续优化,但全面取消的可能性极低。建议用户通过官方平台核验机构资质有效性,优先选择技术能力与信用记录良好的服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