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构的常见套路包括“预付学费跑路”“虚假师资包装”“霸王条款合同”等,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焦虑心理收割家长。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涉及非法集资或诈骗。以下是关键套路解析与应对建议:
-
“预付费陷阱”是最典型的资金风险
机构以“存10万免学费”“多存多送课时”为诱饵,要求家长一次性支付长期费用,随后卷款跑路或挪用资金扩张。部分机构甚至承诺“投资返利”,实为变相非法集资。家长需警惕跨年预付费,坚持按月或按季度缴费。 -
师资造假与效果夸大是营销惯用手法
宣传“清北名师授课”实际雇佣无资质教师,或伪造教师履历;通过“保分协议”吸引报名,但协议中暗藏免责条款。家长应查验教师资格证,要求试听课程,并保留宣传材料作为证据。 -
合同套路与退费难形成双重壁垒
合同中设置“概不退款”“转让免责”等霸王条款,或通过频繁更换机构主体逃避责任。签订前需逐条审核退款条件,确认签约主体与资质一致,并索要正规发票。 -
制造焦虑与虚假稀缺是心理操控手段
利用“名额仅剩3个”“不报班就落后”的话术刺激冲动消费,甚至伪造报名数据。家长应理性评估孩子实际需求,避免被营销话术绑架。
防范的关键在于“查资质、留证据、拒长付”:选择有办学许可的机构,保存聊天记录与合同,优先选择第三方监管的学费托管方式。若遇纠纷,可向教育部门或市场监管机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