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过程、结果
关于申论归纳概括题中“变化”的写作,可参考以下方法与要点:
一、理解“变化”的内涵
根据《礼记·中庸》的哲学解释,“变化”指事物从旧到新、从无到有的过程,包含“初渐谓之变”和“变尽旧体而有新体”两个层面。在申论中,通常只需呈现变化后的结果,无需过多纠结变化前的细节。
二、提炼变化要素
-
原因分析
探寻导致变化的核心因素,如政策推动、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等。
-
过程描述
采用时间线或对比手法,展现变化的发展脉络。例如:
-
初始状态:村民称某人为“那个大学生”
-
变化过程:通过工作表现获得认可,逐渐成为“小吴”。
-
-
结果呈现
重点说明变化带来的最终影响,如制度优化、效率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等。
三、写作结构与技巧
-
总分逻辑
按“总-分”结构组织内容,先概括整体变化,再细化具体表现。例如:
-
村民对小吴的称呼变化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转变
-
分析:从“大学生”到“小吴”的称谓,反映了工作能力与群众认可度的提升。
-
-
书面化表达
避免口语化表述,使用规范词汇。如将“更自觉”改为“主动性增强”,将“护林工作更轻松”改为“生态保护内生动力激发”。
-
案例支撑
结合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例如:
-
原因:某镇工作人员90%精力用于台账检查
-
结果:通过优化流程,服务群众时间提升至10%以上。
-
四、注意事项
-
审题精准 :明确是要求概括变化本身(如制度变革)还是变化带来的影响;
-
要素整合 :将原因、过程、结果三者有机结合,避免片面性;
-
字数控制 :200字左右建议分点作答,如“背景-措施-成效”三部分。
通过以上方法,可系统化呈现申论归纳概括题中的“变化”,提升答案的逻辑性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