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仍具备强劲增长潜力,核心驱动来自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加速。截至2025年4月,国内科创人工智能ETF单周规模增长近2000万元,政策层面高层会议强调“自立自强+应用导向”,产业端AIAgent、MCP协议等标准化进程推进,叠加国产模型性价比提升,形成“技术+政策”双轮驱动。长期看,人形机器人、算力基建等细分领域商业化空间或超千亿,但需关注短期估值波动与伦理风险。
从技术演进看,AI正从单点突破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30家为AI提供基础资源、技术及应用支持的龙头企业,形成“算力-模型-应用”闭环。例如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降低对高端GPU依赖,性能比肩国际主流模型,推动金融、医疗等行业接入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领域,Figure AI的VLA模型、智源的RoboOS开源框架加速具身智能落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亿元,中国占比近50%。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行业注入确定性。七部门联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试点,北京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的企业给予投资补贴,深圳、湖南等地发布专项产业计划。这种“国家战略+地方配套”的组合拳,不仅缓解关税等外部冲击,更推动国产替代率从2018年的5%跃升至35%,华为昇腾芯片性能已逼近英伟达A100。
商业化落地成为增长新引擎。AI在工业场景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例如特斯拉Optimus量产拉动滚珠丝杠等核心部件需求,超捷股份等企业获小批量订单;智能割草机器人融合窄通道模式、边坡修正等技术,推动大叶股份等公司股价单日涨幅超17%。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伟思医疗等企业单日涨幅达16.38%。
投资者需平衡长期价值与短期波动。Wedbush预测2025年下半年AI龙头或创新高,但摩根士丹利提示需关注特斯拉等企业的销量波动对估值的冲击。建议聚焦“政策受益+技术壁垒+现金流稳定”的标的,例如科创人工智能ETF管理费率仅0.5%,较同类产品低30%,可一键配置科创板AI核心资产。当前A股科技板块PE分位数已回落至48%,中长期配置窗口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