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报告是通过实地调研、沉浸式体验和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现实场景的创新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知行合一”打破理论说教壁垒,通过红色足迹、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实践,激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与使命担当,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共情浸润”的升级。
-
经验(Experience)的真实性
报告需基于真实参与的一线实践,例如徒步108里祭英烈、走访革命圣地、调研乡村振兴案例等。通过具体数据(如参与人数、行走里程、实践天数)和细节描述(如师生互动、场景感悟、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作者亲身经历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宁夏固原师生徒步中记录的体力挑战与精神洗礼,或莆田市“青春共护木兰溪”生态实践中的水质检测与社区访谈。 -
专业(Expertise)的理论支撑
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等理论框架,分析实践活动的设计逻辑。例如,引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政策导向,说明为何选择特定路线(如西柏坡革命圣地或雄安新区)作为教学载体,并关联“新质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在实地考察中的印证。 -
权威(Authoritativeness)的背书
整合官方文件(如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学校实践手册(如北京市丰台区发布的11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或引用权威媒体报道(如人民网、中国教育报对典型案例的报道)。若报告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省级宣传部门指导完成,需明确标注机构角色。 -
可信(Trustworthiness)的透明表达
提供完整的实践流程记录(如行程安排、调研工具、受访者名单)、原始图片或视频素材(需获得授权),并注明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如带队教师的思政教研资历)。避免夸大成果,客观分析实践中的不足(如样本量局限、天气影响等),提出改进方案。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报告不仅是文档,更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见证。 撰写时需紧扣“真实、深度、可验证”原则,让每一段足迹都成为可信赖的育人案例,每一页内容都传递出思政教育的时代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