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军人诈骗张致远确有其事,此类骗局近年来屡见不鲜,利用公众对军人的天然信任实施情感绑架与资金诈骗。诈骗分子常伪造军官证、军装照,通过社交平台筛选目标,以“部队纪律”“执行任务”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诱导受害者转账或参与非法资金流转。
-
典型诈骗套路
冒充军人诈骗通常分四步:伪造身份(军官证、军功章)、情感渗透(嘘寒问暖建立信任)、利益诱导(虚构紧急用款或投资机会)、收割逃离(得手后拉黑消失)。例如,有案例中骗子以“部队禁用手机”为由要求受害者代管资金,实则转移赃款。 -
目标群体与话术升级
高知女性、军属及中老年人是主要目标。骗子会编造“抗震英雄”“维和军人”等身份,甚至伪造红头文件或订餐需求,利用同情心与信息差行骗。近期还出现通过小众通讯软件单线联系以规避监管的手法。 -
法律后果与识别要点
此类行为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最高可判10年。识别时需注意:军人不会要求私人转账,部队采购均走对公账户;现役军人不得随意公开身份,可要求视频验证军营环境或通过武装部核查证件编号。
警惕任何以军人身份索要钱财的行为,遇可疑情况立即报警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核实。保护个人信息,勿因情感冲动放松警惕,军人荣誉不容玷污,更不应成为诈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