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传媒公司常见的十大骗术,结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虚假宣传诱导签约
通过夸大公司实力、虚假资源承诺(如海量曝光、高额收益)吸引艺人或创作者签约,收取高额签约费、培训费后失联或未履行承诺。
二、合同陷阱与霸王条款
在合同中设置隐蔽霸王条款(如长期服务期、高额违约金)、模糊责任界定,利用合同漏洞拒绝退款或推诿责任。
三、高薪招聘诈骗
以影视、广告等高薪岗位为名,收取培训费、保证金等,后以工作机会不存在、需先付款等理由诈骗。
四、刷量造假与项目诈骗
虚构推广项目,通过刷流量、制造虚假数据骗取费用,或以影视、广告项目为名骗取保证金、报名费后消失。
五、版权诈骗
冒用知名公司名义购买版权,或以高价转让版权限制创作者收益,实际并无相关权利。
六、非法集资与超募资金
以传媒项目为幌子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资金用于非法活动或未达承诺用途,导致投资者损失。
七、情感诱导与洗脑签约
通过直播互动、甜言蜜语诱导观众打赏,或以提供“主播福利”为名发送淫秽内容,要求线下见面或缴纳费用。
八、高薪兼职与报酬克扣
招聘虚假兼职(如主播岗位),承诺保底工资但实际以严格条件、低分成或延迟发放报酬为主。
九、虚假项目与超募资金
虚构影视、广告项目,发布虚假宣传材料吸引投资,最终以项目失败或卷款跑路收场。
十、盗用名义与伪造资质
冒用知名传媒公司名义签约,或伪造公司资质证书,利用声誉骗取合作方信任。
预防建议:
-
核实公司资质 :通过工商、行业监管部门查询公司注册信息及经营资质。
-
审慎阅读合同 :注意合同条款细节,避免霸王条款,保留**依据。
-
警惕高薪陷阱 :对超出市场水平的薪资承诺保持警惕,避免因急切就业而签约。
-
分散投资 :避免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项目,降低风险。
-
保留沟通记录 :与对方保持书面沟通,留存邮件、短信等证据。
若遇疑似诈骗,应立即停止支付费用,并向公安机关或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