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公司招人套路的核心在于利用虚假承诺、模糊合同和高压管理,诱骗求职者签订不平等协议,最终通过违约金或剥削劳动获利。常见手段包括高薪诱饵、口头承诺与合同不符、强制直播时长、分成比例欺诈等,求职者需警惕“保底工资”“零门槛入职”等话术陷阱。
-
虚假高薪与岗位陷阱
传媒公司常以“日结500元”“无经验高保底”吸引求职者,实际要求完成苛刻的直播时长或流水指标才能拿到基础工资。部分公司以“招助理/运营”为名,面试后诱导转岗为主播,利用求职者急迫心理签订合同。 -
合同条款模糊化
合同中隐藏高额违约金(如单方解约需赔5-10万)、强制签约年限(1-3年)、限制多平台直播等条款,而口头承诺的“灵活工作时间”“随时退出”均无书面保障。签约时故意快速翻页或使用专业术语混淆视听。 -
分成机制不透明
宣称“高额分成比例”,实际主播仅获打赏金额的20%-30%,且公司以“运营成本”为由克扣收益。部分公司要求礼物收益由公司代提现,拖延发放或设置提现门槛。 -
培训与扶持骗局
以“专业培训”“流量扶持”为由收取培训费或设备押金,后续仅提供模板化课程,甚至要求主播“自行引流”。所谓“保底工资”需完成隐性任务(如拉新用户、日均直播6小时),否则一分不发。 -
人身控制与心理施压
通过群聊监控、每日业绩排名制造焦虑,对“不听话”的主播冷落资源或威胁起诉。部分公司诱导主播打擦边球内容,并以“违约”相胁迫使配合。
总结:求职者应坚持“先审合同再签约”,保留沟通记录,对“高收益低要求”岗位保持警惕。遇到强制消费、不合理扣款时,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或法律机构求助。记住,正规公司不会以押金或违约金作为主要盈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