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基础知识是临床诊断的核心依据,涵盖标本采集、常规指标解读、质量控制三大重点。掌握血液/尿液成分分析、微生物检测原理、实验室安全规范等关键内容,能快速判断疾病线索,为精准诊疗提供科学支撑。以下是必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
-
标本采集与处理规范
静脉采血首选肘静脉,婴幼儿采用足跟采血。抗凝剂选择直接影响检测结果:EDTA-K2(紫色盖)用于血细胞计数,枸橼酸钠(黑色盖)用于血沉检测。尿液标本需区分晨尿与随机尿,脑脊液采集需分装三管(病原学、生化、细胞学检测各一管),避免交叉污染。 -
核心检验指标临床意义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10^9/L提示感染,血红蛋白(Hb)<90g/L为贫血;血小板(PLT)<50×10^9/L需警惕出血风险。
- 生化指标:血糖>7.0mmol/L结合症状可诊断糖尿病,肌酐(Cr)>133μmol/L提示肾功能损伤。
- 免疫检测:ELISA法筛查HIV抗体,PCR技术精准检测病毒载量,肿瘤标志物如AFP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排查肝癌。
-
微生物与特殊检测技术
细菌培养需48小时观察菌落形态,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基因测序用于遗传病诊断,羊水L/S比值>2.0标志胎儿肺成熟。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氯化物显著降低。 -
质量控制与误差规避
实验室需同步运行内部质控(IQC)与外部质评(EQA),例如血红蛋白检测采用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避免止血带结扎超1分钟导致的血液浓缩,高脂血症标本需离心后检测以防假性结果。 -
危急值处理与伦理规范
血钾>6.5mmol/L、血糖<2.2mmol/L等危急值需立即复核并通知临床。报告签发需遵循双人审核制度,保护患者隐私数据,异常结果解释需结合临床表现。
系统掌握上述知识点可显著提升检验结果解读能力。建议定期查阅《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更新标准,实践操作中严格遵循生物安全防护(如二级生物柜处理高危标本),将理论转化为精准诊断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