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帮扶档案是记录高校对困难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支持的重要文件,核心在于明确帮扶对象需求、制定可量化措施并跟踪实效。撰写时需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困难类型(如经济/学业/心理)、具体帮扶方案(经济援助、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及阶段性反馈,确保档案真实、可操作且符合隐私保护原则。
-
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档案开头需完整记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联系方式及困难类别(如家庭贫困、心理问题等),并附辅导员或责任教师签字确认。例如,心理困难学生需标注具体表现(如就业焦虑、自卑情绪),为后续帮扶提供依据。
-
制定分层帮扶目标:目标需具体、可衡量,如“3个月内提升求职技能”或“学期内通过挂科科目”。结合学生实际拆分短期与长期计划,避免空泛表述。
-
细化帮扶措施:
- 经济帮扶:注明补助金额、发放周期及用途(如生活费、求职交通费);
- 学业帮扶:列明辅导课程、教师对接时间及预期效果;
- 心理支持:记录咨询师介入频率、疏导主题及学生情绪变化。
-
动态跟踪与反馈:定期更新帮扶进展,如“就业能力不足学生参与模拟面试3次,简历修改达标”。记录形式可结合表格、日志或电子系统,确保可追溯性。
-
保护隐私与合规性:档案仅限授权人员查阅,避免公开敏感信息。帮扶结束后归档留存,作为后续教育改进的参考依据。
提示:帮扶档案的价值在于“因人施策”,切忌模板化填写。定期复盘帮扶效果,优化措施,才能真正助力毕业生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