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于2025年4月首次提请审议,以5编1188条的规模成为环境法治里程碑,其核心亮点包括:首次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系统整合10部现行环保法律、新增化学物质与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管控,并将绿色低碳发展单独成编,体现“保护优先”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
-
立法框架全面升级
草案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0部法律整合为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责任五编,结束此前法律碎片化问题。总则编强化“生态环境权益”概念,将公众健康与生态保护并列为首要立法目标,并新增全国生态日、生态补偿等制度。 -
新型污染与民生痛点精准打击
污染防治编首次设立“其他污染防治”分编,针对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制定专项条款,如要求建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对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等群众投诉集中的问题,整合现有法规并提升处罚刚性,明确按日计罚与信用惩戒机制。 -
生态保护转向系统治理
突破单一要素保护思路,新增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专项条款,要求“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重。例如,耕地保护强调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黑土地等特殊资源实行特殊保护,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 -
绿色低碳编引领国际承诺
单独设立绿色低碳发展编,将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纳入法律框架,明确国际合作与人才技术交流义务。草案同步废止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软性条款,增强制度刚性,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法律支撑。
当前草案已进入审议阶段,落地后将显著提升企业违法成本,建议相关行业提前优化环保合规体系,关注新型污染物管控与低碳转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