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简称“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标志着我国自1953年以来的第14个五年发展周期的完成。这一规划承前启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首个五年规划,也是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步。
-
五年规划的历史脉络
我国的五年规划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至今已连续实施14个周期。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体系奠基,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再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每个五年规划都紧扣国家战略需求。2021—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聚焦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民生改善等核心议题,体现了新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 -
“十四五”的阶段性意义
作为第14个五年规划,“十四五”首次将“共同富裕”纳入远景目标,强调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新动能。例如,规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粮食产能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等量化指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支撑。 -
衔接未来的关键节点
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的终点,更是“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的谋划起点。当前,各地已启动“十五五”前期研究,围绕京津冀协同、新质生产力等课题布局,为下一阶段现代化建设蓄力。
五年规划如同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推动中国向复兴目标迈进。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既要总结“十四五”的成果,更需前瞻未来,以科学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