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到2024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21年(14.13亿),2024年回落至14.02亿,十年间净减少约1100万。**这一变化主要受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及城镇化影响,其中2024年出生人口短暂回升至954万,但难以扭转总量收缩态势。
-
前期缓慢增长(2015-2021年)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动出生人口达1786万峰值,总人口年均增长约500万。但政策效应短暂,2017年后生育率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从1.6降至1.0左右,城镇化加速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
转折与总量下降(2022-2024年)
2022年起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2023年总人口减少85万,2024年再减139万,死亡人口突破1100万(老龄化率超20%),而出生人口仅小幅回升至954万,育龄女性数量锐减40%成为主因。 -
结构性矛盾凸显
城乡差异显著:农村生育率(1.3)高于城镇(0.8),但青壮年外流导致实际抚养压力更大;性别比从113.5改善至108,但农村男性过剩问题仍存。老龄化加速预计2030年后年均死亡超1500万,人口总量或加速下滑。
未来十年,我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常态化阶段,需通过政策调整与社会资源优化应对结构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