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 50概念股涵盖多个关键行业,涉及AI国产算力、核心终端及Agent应用等领域,重点关注寒武纪、海光信息等芯片企业,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服务器企业,以及科大讯飞等AI应用企业。
中国AI 50指数聚焦AI产业链核心赛道,覆盖算力基础、算法及模型生产、数据管理等上游环节,以及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中游技术,下游延伸至AI+工业、AI+医疗、AI+教育等应用场景。在算力基建领域,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芯片厂商凭借高性能AI芯片和大模型适配能力成为核心标的,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服务器企业则受益于算力国产化政策,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英维克、智绘绿洲等液冷技术企业通过降低能耗(PUE值)为超算中心提供高效散热方案,符合绿色AI发展方向。
AI应用领域,科大讯飞、拓尔思等企业加速多模态技术商业化,科大讯飞的公文生成、智能语音技术已覆盖80%央企,拓尔思的AI写作产品迭代优化公文处理效率。 万兴科技、当虹科技的视频生成工具受益于GPT-5多模态技术突破,推动跨境电商、影视创作等场景落地。智能驾驶板块,禾赛科技、德赛西威通过激光雷达降本(零跑C10搭载成本下降40%)加速L3级自动驾驶普及,华为ADS 3.0等无图智驾方案提升端到端训练效率。
医疗AI方面,联影医疗的肺结节筛查系统准确率达98.7%,推想科技的影像诊断技术通过NMPA认证,英矽智能等企业通过AI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政策端,国资委推动央企AI国产化率2025年提升至50%,重点覆盖智算中心、安全办公、智慧政务等领域,深桑达A、中国软件等IT服务企业承担核心项目。
投资者需关注技术壁垒高、政策支持明确的细分领域,如液冷服务器、国产GPU、自动驾驶传感器等。同时警惕海外芯片出口限制风险,优先布局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龙头企业,结合业绩增速与估值匹配度选择标的,如中期看好医疗AI场景落地,长期跟踪大模型生态合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