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个称谓最初以"宅兹中国"的形式出现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标志着华夏文明自我认同的形成。关键亮点:①西周青铜器实物佐证;②最初指代洛阳盆地;③从地理概念演变为文化政治符号。
-
实物证据:何尊铭文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122字铭文记载周成王"宅兹中国"的史实。这件公元前11世纪的文物,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实物证据,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
地理概念的本义
铭文中的"中国"特指洛阳盆地,意为"天下之中"。西周采用"土中"测量术,通过圭表测影确定洛阳为地理中心,在此建立东都成周,形成"宗周-成周"的统治轴线。 -
概念的演变历程
从西周至秦汉,"中国"的涵义发生三次跃升:商代甲骨文中的"中商"→西周"天下中心"→春秋战国"华夏诸国"→秦汉"中央王朝"。东汉《说文解字》正式将"中国"解释为"帝王所都为中"。
现代使用提示:当代考古发现将"中国"称谓史前推至西周,比《尚书》等文献记载更早。该词从地理坐标发展为文明认同符号的过程,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