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上放烟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民俗,核心源于驱邪避灾的古老传说,同时寄托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并逐渐演变为节日喜庆氛围的象征。这一习俗融合了文化信仰、历史演变与社会情感,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表达。
相传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除夕便上岸伤人。人们发现它惧怕火光与巨响,于是燃烧竹节(后演变为火药爆竹)驱赶年兽,形成“爆竹除疫”的传统。这一传说在《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宋代火药普及后,烟花种类日益丰富,从单一爆仗发展为兼具声、光、色的艺术形式。
隋唐至宋元时期,烟花从驱邪工具逐渐融入庆典活动。明清时,“封门爆竹”“接神爆竹”等习俗兴起,除夕燃放烟花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清代文献描述其场景“如击浪轰雷,彻夜不停”,与现代春节的欢腾景象一脉相承。
烟花绽放的绚丽景象象征着人们对红火生活的向往。其声光效果既能驱散晦气,也强化了团聚的喜悦。正如诗词所绘“东风夜放花千树”,烟花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承载着祈福、庆贺等多重寓意。
现代燃放烟花需注意安全与环保。部分城市划定专门燃放区域,建议选择正规产品并远离易燃物。传统习俗需与时俱进,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可采用电子烟花等创新形式,兼顾节日氛围与可持续发展。除夕烟花的魅力,正在于它连接古今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