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驱邪祈福、团圆感恩的文化内核,其十大核心民俗包括贴春联、生旺火、爆竹辞旧、吃年糕饺子、拜年礼仪、压岁钱、祭祖祈福、鞭打春牛、除夕守岁和扫尘迎新。这些习俗融合了艺术、饮食、家族伦理与自然崇拜,至今仍是中国人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 贴春联年画:起源于上古驱鬼习俗,唐代春联普及,宋代木版年画流行。红纸黑字的对联与门神画,既抒发美好愿望,也展现书法艺术,韩国等地亦有影响。
- 生旺火:古称“庭燎”,以火盆燃烧松柏枝,象征驱晦迎祥。乾隆《弘历雪景行乐图》便描绘了皇家“烧松盆”场景,现代民间旺火越旺越寓意家族兴旺。
- 爆竹迎新: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烧竹驱“山臊恶鬼”,宋代火药爆竹普及后成为全国性风俗,爆炸声既是辞旧符号,也强化新旧更替的仪式感。
- 年糕与饺子:年糕谐音“年年高”,北方饺子形如弯月,元代称“扁食”,子时食用象征“交子”迎新,古代肉馅饺子更寄托对丰足生活的向往。
- 拜年礼仪:周代诸侯“朝正”贺天子演变而来,晚辈叩头、平辈拱手作揖(左手包右手为“吉拜”),明清贺年卡替代士大夫名帖,现代衍生出线上祝福形式。
- 压岁钱:汉代铸币形“压胜钱”镇邪,清代红绳串制钱下垂流苏,现代红包虽货币化,但长辈对孩童“压祟祈福”的寓意未变。
- 祭祖祈福:舜帝正月初一祭文祖的记载最早,除夕挂先祖像或上坟,香烛供品表达对祖先庇佑的祈盼,强化家族血脉传承。
- 鞭打春牛:立春鞭泥牛撒五谷,象征春耕启幕,真牛旁观以示敬畏,《弘历雪景行乐图》中亦有类似场景,体现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
- 除夕守岁:西晋已有记载,长者守岁惜时,幼者守岁为父母祈寿,围炉夜话、猜谜游戏等习俗至今仍是家庭团聚的核心活动。
- 扫尘迎新:腊月廿四“除陈布新”,谐音扫除“晦气”,从宗教仪式演变为年终大扫除,窗明几净迎接新年气象。
这些习俗从驱邪禳灾的实用功能,逐渐升华为情感表达与文化符号。无论是北方饺子南方年糕的地域差异,还是庙会舞龙的集体狂欢,均体现中国人对和谐、团圆与自然的永恒追求。当代春节虽融入电子红包等新元素,但传统民俗仍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