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笑肌唱歌的正确方式是保持面部微笑状态,通过主动提起笑肌带动口腔内部打开,从而优化共鸣位置、稳定气息流动,并实现音色的明亮与统一。 这一技巧不仅适用于欢快的歌曲,即使是悲伤曲目也需在内部保持笑肌支撑,确保声音的穿透力和连贯性。
-
基础动作与原理
抬笑肌并非简单咧嘴,而是通过颧骨肌肉上提带动口腔后部空间扩张,同时放松下巴与舌根。中国音乐学院董华教授指出,笑肌抬起时软腭自然上提,鼻腔与咽腔通道打开,声音更容易进入头腔共鸣区。练习时可先做闭口哼鸣,感受笑肌抬起后气息从鼻腔顺畅流出的状态。 -
与气息的协同控制
抬笑肌需配合腹式呼吸,避免胸部僵硬。若气息滞留胸腔,即使笑肌抬起也会导致声音颤抖。正确的做法是吸气时“闻花式”扩张鼻咽腔,呼气时保持笑肌高度,让气息均匀推动声带振动。 -
咬字与音高适配
高音区需更大幅度抬起笑肌(甚至露出上牙),确保音准不偏低;低音区则需维持笑肌支撑防止声音沉重。咬字时在口腔内部完成辅音转换,笑肌位置不变,避免音色断裂。 -
情感表达的平衡
演唱悲伤歌曲时,外部表情可收敛,但内部笑肌仍需微抬以维持共鸣通道。例如陕北民歌《走西口》的哭腔需在“倒吸式”呼吸中保持内口腔微笑状态,使悲情表达不失声音质感。 -
日常训练方法
- 对镜练习:观察笑肌是否对称抬起,避免单侧用力。
- 辅助动作:发音前先做“惊喜式”微笑,快速激活肌肉记忆。
- 连贯性检测:用“yi”“ya”等音节做音阶练习,确保笑肌不随音高变化而塌陷。
掌握抬笑肌的核心在于“外松内紧”——面部表情自然,口腔内部肌肉积极协作。坚持训练可显著改善音色单薄、声音摇晃等问题,让歌唱表现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