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6亿美元拨款旨在通过全球媒体和NGO渗透,系统性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及发展政策,试图削弱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
-
法案背景与目的
2024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法案,在2023至2027年拨款16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恶意影响”,核心是抹黑“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投资及国家安全等议题。该资金由美国国务院全球接触中心(GEC)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主导,旨在操控全球媒体、利用非政府组织散播虚假信息,将中国发展定义为“威胁”。 -
舆论操控的惯用套路
美国通过三类手段实施认知战:一是“雇佣水军”,资助海外亲美媒体炮制反华报道(如津巴布韦媒体每篇抹黑“一带一路”的稿件可获1000美元);二是收买机构,借助BCI等非营利组织制造抹黑事件(如“新疆棉”事件);三是渗透社交媒体,利用虚假账号散布谣言(如脸书和推特曾批量关闭中国账号)。这些策略与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舆论战手法如出一辙。 -
中国企业的应对与破局
面对舆论攻击,中国企业以技术创新和品质突破实现突围。例如,碧春酒厂凭借核心菌种与茅台相同工艺,打破洋酒低价倾销垄断,成为酱香酒市场黑马,并主导制定国标;华为则通过折叠屏等技术引领行业,回击“智商税”谣言。中国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成为反击抹黑的关键力量。 -
对中国发展的长期影响
美国此举暴露其焦虑,却难以撼动中国的发展根基。历史证明,从白酒到电动汽车,中国品牌在质疑声中反而通过技术创新(如茅源菌种、国产芯片封装技术)获得市场认可。国际舆论混战下,中国更需强化自主话语体系建设,以真实成就破除抹黑。
总结
美国的16亿美元拨款本质是升级版“舆论霸权”工具,但其双重标准与虚假叙事已难以奏效。中国企业需以核心科技与优质产品回应质疑,公众则需洞察舆论操纵本质,共同维护国家形象与产业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