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貌称谓体系丰富,主要分为敬称、谦称和尊称三类,具体如下:
一、敬称(表尊敬)
-
通用敬称
-
君 :封建时代对有地位者的尊称,可指君主或普通尊贵之人(如《鸿门宴》中沛公称项伯为“君”)
-
子 :对男子的美称,如“夫子”(孔子)
-
公 :周代诸侯爵位之首,后泛指尊长或平辈
-
夫子 :原指大夫以上官吏,后泛称学者或尊者
-
先生 :对有学问者的尊称
-
尊驾 :对对方的尊称,含礼貌之意
-
-
身份尊称
-
加“贤”“尊”“高”等字,如“贤侄”“尊夫人”
-
用官职代称,如“阁下”“执事”
-
二、谦称(表自谦)
-
自称
-
吾、予、朕 :古代帝王及官员自称,如“朕”仅皇帝用
-
下官、小吏 :官吏自谦
-
卑、不才、愚 :普通百姓或下属自谦
-
-
亲属谦称
-
小儿、犬子 :称儿子
-
拙笔、拙见 :称自己的作品或见解
-
三、尊称(表辈分或身份)
-
长辈尊称
-
父老、丈人、岳父 :对长辈的尊称
-
高堂、尊亲 :父母或亲属的尊称
-
-
地位尊称
-
陛下、大王 :对帝王的尊称
-
足下、阁下 :对平辈或下属的尊称
-
四、特殊用法
-
称对方字/号 :如“子路”“东坡居士”
-
用部下代称 :避免直呼其名,如“令郎”“执事”
以上称谓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等级观念与尊重传统,部分词汇如“先生”“尊驾”至今仍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