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并非只有七个音,常见的七音体系(如do、re、mi等)只是西方音乐的基础,实际音乐中还存在更丰富的音高变化(如半音、微分音)和多元音阶体系(如五声音阶、印度22音阶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
西方七音体系的由来
现代音乐教育中常用的七音(C、D、E、F、G、A、B)源于古希腊音乐理论,后由中世纪教会调式发展为大调和小调体系。但钢琴的黑键已证明七音外还有5个半音,组合成12平均律的完整音阶。 -
全球音乐中的音阶多样性
- 五声音阶:中国、苏格兰等传统音乐仅用5个音(如宫、商、角、徵、羽),音程更空旷。
- 印度音乐:将八度分为22个“什鲁蒂”,通过微调实现细腻的情感表达。
- 阿拉伯音乐:使用24音阶,包含介于半音之间的“中立音”。
-
现代音乐中的音高拓展
实验音乐和电子乐常突破传统音阶限制,例如:- 微分音音乐:使用1/4音、1/6音等更小音程(如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作品)。
- 无调性音乐:彻底抛弃固定音阶(如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
-
自然界的音高无限性
物理上,音高由频率决定,人耳可辨识约1400个不同音高,而乐器(如古筝的“按音”)和声乐技巧(如蒙古喉唱)能产生大量非标准音高。
音乐的本质是频率的艺术,七音体系仅为方便学习而简化的模型。从民谣的即兴变音到合成器的音高调制,音高的可能性远超七个,探索这些变化正是音乐创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