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专业训练提升语言表达力、舞台掌控力与人格魅力,其本质是“用声音传递思想,用情感连接观众”的艺术实践。 以下从实践角度提炼关键要点:
-
基本功是根基
唇舌力度训练(如绕口令)、气息控制(胸腹联合呼吸)和吐字归音(声母韵母矫正)构成播音三大支柱。例如,通过《八百标兵》绕口令可有效改善平翘舌混淆问题,而“提颧肌、打牙关”等口腔操能增强声音的饱满度。 -
对象感决定感染力
无论是镜头前独白还是现场互动,需想象具体交流对象,通过语调起伏(如新闻播报的“抑扬顿挫”)和微表情(如眼神聚焦)建立情感纽带。实践中,录制时可将摄像头拟人化,避免“念稿感”。 -
应变能力来自积累
临场失误时,用幽默化解尴尬(如自嘲口误)或即兴发挥(衔接嘉宾发言)需长期观察生活案例。某学员分享:“模拟突发停电的即兴主持训练,让我学会用语言‘控场’而非依赖设备。” -
文化素养赋能内容深度
优秀主持人需跨界知识储备,如财经节目需理解专业术语,文化类节目要熟悉艺术史。日常可通过“主题式阅读+思维导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避免“泛而不精”。 -
真实体验胜过技巧堆砌
观众更易共鸣于有温度的个人故事。例如,分享初次登台时手抖的细节,比单纯强调“要自信”更具说服力,符合EEAT标准中的“经验性”要求。
提示: 定期录制练习视频并复盘,重点关注语速、肢体语言与内容逻辑的匹配度。记住,播音是“70%准备+30%临场”的艺术,持续迭代才能让声音真正穿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