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以幽默对话和讽刺见长,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
艺术形式与特点
以“说、学、逗、唱”为基本手段,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制造笑料,常融入口技、说书等艺术形式。表演形式包括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人互动,如“捧哏”与“逗哏”)、群口相声(多人协作)。
-
历史发展
起源于明清时期,晚清形成现代风格,早期多在小戏园表演,后逐渐普及全国。著名流派包括侯宝林派、马三立派等,代表性人物有张三禄、马麻子、侯宝林等。
-
表演道具与风格
传统道具包括折扇、手绢、醒木等,语言以北京话为主,同时存在方言相声。风格注重“寓庄于谐”,通过讽刺社会现象或生活趣事传递真善美。
-
传承与现状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被列为相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广播艺术团承担保护工作。近年来,德云社等团体推动相声创新,但行业面临传承与内容创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