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内,自动驾驶汽车不坐驾驶位是违法的,但特定区域的L4级测试车辆除外。 关键原因在于政策法规限制和技术成熟度不足:现行法规要求驾驶员必须随时接管车辆,且商用智驾最高仅支持L2级(辅助驾驶),而L4级仅限封闭区域测试。不过,深圳等试点城市已允许L4级车辆在划定路段实现“主驾无人”,预示未来可能逐步放开。
分点论述:
- 法规严格限制:中国交规明确禁止双手离开方向盘,更不允许驾驶位无人。即使L3级自动驾驶获发牌照,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力。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的L4级测试车虽实现“主驾无人”,但需在固定区域运行且后台全程监控。
- 技术尚未成熟:当前量产车智驾系统多为L2级(如特斯拉Autopilot、华为ADS),本质是辅助驾驶。L3级仅支持有限场景下的自动驾驶,突发情况仍需人工接管。L4级技术虽已落地(如萝卜快跑出租车),但可靠性依赖高精地图和远程监控。
- 责任划分难题:若主驾无人发生事故,车企、车主或运营商均可能担责。深圳立法明确L4级事故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方先行赔付,再追溯技术缺陷责任。普通车主擅自离开驾驶位则可能被认定为危险驾驶。
自动驾驶“去驾驶员化”是长期趋势,但现阶段需平衡技术、法规与安全。消费者应明确:非测试车辆必须有人值守驾驶位,而企业需加速技术迭代与政策协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合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