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核心心得在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综合培养,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和跨学科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
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全程
新课标将艺术教育目标凝练为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教学需围绕这些素养展开,例如低年级通过“趣味唱游”“情境表演”激发兴趣,高年级则通过“欣赏与评论”“小型歌舞剧表演”深化能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 -
任务驱动与学业质量具体化
新课标细化学习任务(如低年级4项、高年级6项),并配套明确的学业要求,使教学目标可测可评。例如“发现身边的音乐”任务结合生活实际,而“创编与展示”任务则注重创新思维,确保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应用。 -
跨学科融合与学科独特性平衡
倡导美术、音乐等学科与其他领域联动,如用美术课程培养形象思维,音乐课程强化文化理解。同时需保持艺术学科的独特性,例如通过“造型·表现”“设计·运用”等实践,突出艺术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革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减少单向灌输,设计选择性活动(如自由选择创作方法)、合作任务(如小组泥塑制作),让学生在“玩”中探索,既提升自主性,又培养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
艺术新课标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通过结构化课程设计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