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的角色分类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为主,其中生行代表男性角色,旦行代表女性角色,净行以夸张脸谱闻名,丑行则承担喜剧功能。
京剧行当是戏曲角色分类的典型代表,生行主要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中老年男性,如帝王、文人)、红生(关羽等特殊形象)、小生(年轻男性)、武生(擅长武艺者),以及现代戏中偶尔出现的娃娃生(儿童角色)。旦行涵盖青衣(端庄贤淑的女性,如大家闺秀)、花旦(活泼开朗的年轻女性)、武旦与刀马旦(武艺高强的女性)、老旦(老年女性角色,如佘太君)以及彩旦(滑稽搞笑的女性)。净行俗称“花脸”,通过面部涂绘鲜明脸谱传递角色性格,例如包拯的黑脸代表刚正不阿,李逵的红色脸谱体现鲁莽豪爽,细分为唱功为主的铜锤花脸和动作见长的架子花脸。丑行分为文丑与武丑,文丑以夸张表演制造喜剧张力,多演滑稽角色,武丑则以高难度武打动作见长,常饰演机敏人物。其他剧种如越剧偏重女子表演艺术,黄梅戏突出乡土气息,评剧融合北方民歌风味,豫剧以豪迈唱腔见长,虽在细节上与京剧风格差异显著,但均遵循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系,仅通过细分角色类型或妆容设计体现剧种特色。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历经融合与演变,现代戏曲中逐步简化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结构,而具体到各剧种则通过差异化表现延续艺术多样性。无论是京剧的细腻表演,还是黄梅戏的乡音民俗,观众可通过行当的定位快速理解角色定位,感受剧目传递的深层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