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时期,历经数百年发展,在宋元时期逐渐成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传承,期间形成了超过360个剧种,是世界戏剧艺术中极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戏曲成型前经历了漫长铺垫,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歌舞表演、俳优谐戏,至唐代参军戏、宋代南戏初见规模,宋元南戏约诞生于12世纪前后,标志着戏曲雏形具备。元杂剧在13世纪崛起成为首个黄金时代,代表作品《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开创了叙事性与表演艺术结合的高度。明代南戏分化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经魏良辅改良后催生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清代地方戏(花部)崛起,京剧通过徽班进京融合多种声腔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与越剧、黄梅戏等同列五大戏曲剧种,推动戏曲走向标准化与多元化。现代戏曲持续创新,保留虚拟写意美学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誉为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的人类古典戏剧三大体系之一,虚拟性的“一桌二椅”、程式化的手势台步、综合性唱念做打等特色至今仍彰显独特魅力。 中国戏曲不仅是传统文化载体,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与美学观念的活态见证,其持久生命力源自对民族艺术基因的传承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