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结合权威信息源整理如下:
一、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
代表机型 :ENIAC(1946年2月诞生)
-
核心特点 :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庞大(170平方米)、耗电量大(150kW)、运算速度较慢(每秒5000次加法),无存储功能。
-
历史意义 :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
核心特点 :采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体积缩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几十万次。
-
代表机型 :EDVAC(1949年)、EDSAC(1951年)。
三、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
核心特点 :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C),进一步缩小体积,运算速度达每秒几百万次,出现操作系统。
-
代表机型 :IBM 701(1964年)。
四、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
核心特点 :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更高,性能大幅提升,支持复杂软件应用。
-
代表机型 :个人计算机(PC)、服务器。
五、第五代:智能计算机(1980年至今)
- 核心特点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复杂决策能力。
发展趋势
- 方向 :巨型化(高性能计算)、微型化(便携设备)、网络化(云计算)、智能化(AI应用)、多媒体化(多模态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