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娟校长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拥有从基层教师到省级教育官员的丰富履历,其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她1956年8月出生,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后陆续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兼具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双重背景。职业生涯始于东北师大附中地理教师,逐步晋升为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1999年出任校长并带领该校保持全国名校地位。2008年调任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2013年升任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正厅长级),退休后仍活跃于教育一线,2021年出任长春文理高中创校校长,2024年该校首届毕业生成绩亮眼。
教育实践与学术成就
孙鹤娟的职业生涯贯穿“教学—管理—政策制定”全链条。在东北师大附中任职期间,她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尊重成长自由,激发教育自觉”的校风理念,并主导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学术领域,她长期兼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涵盖教育管理、哲学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表多篇核心论文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政策推动与社会贡献
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连续五年提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议案,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短板问题。其提案推动吉林省农村学校“两免一补”政策落地,并亲自调研数千所村小,提出“提升底线而非降低上限”的均衡发展路径。退休后,她受聘深圳弘金地国际学校教学顾问,协助该校转型为体教融合的特色国际化学校,2021年又掌舵长春文理高中,三年内将其打造为“智慧校园”标杆,首创高中与吉林大学学分互认机制。
荣誉与影响力
孙鹤娟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2003年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其教育思想强调“学以成人”的哲学内核,主张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全场景教育”,近年更探索AI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68岁仍坚持教学督导,其案例被多所高校纳入校长培训教材,彰显了学者型教育家的终身实践精神。
提示:孙校长的履历体现了教育家、改革者与政策执行者的三重角色,其经验对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