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研究“两弹”的核心地点包括青海金银滩221基地(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和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两地见证了他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突破原子弹与氢弹技术的关键历程。
青海金银滩221基地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起点。1958年,邓稼先在此参与组建核武器研究团队,面对苏联撤援、技术封锁的困境,他带领青年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计算,仅用3年攻克原子弹理论设计。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其设计方案最终由邓稼先签字确认。金银滩的高原环境极端艰苦,年均气温零下,邓稼先与同事们在缺氧、缺物资的条件下,以“帐篷为家、黄羊为伴”,奠定了中国核事业的基石。
四川梓潼“两弹城”是邓稼先科研生涯的第二个里程碑。196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青海迁至此处,邓稼先担任院长,主导氢弹小型化和第二代核武器研发。他在这里提出“邓-于方案”,仅用2年8个月实现氢弹突破,创下世界最快纪录。梓潼的防空洞实验室、简陋砖房和满墙的计算草稿纸,记录了他身先士卒的作风——核试验插雷管时,他总站在操作员身后;一次氢弹坠地事故中,他冒辐射风险徒手检查碎片,最终因辐射致癌。
两地共同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是邓稼先留给后人的财富。他临终前在病榻完成的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至今指导着中国国防科技。如今,金银滩和两弹城已转型为红色教育基地,游客仍能从铁皮档案柜、马兰花标本和手写公式中,感受那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岁月。邓稼先用一生证明:科学报国的赤诚,足以让戈壁生花、青山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