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审计通常包含4个核心步骤:了解内部控制体系、检查与评估、提出改进建议、跟踪整改效果。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周期性的审查,确保业务流程的合规性与效率,同时动态优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
了解业务循环与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需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制度设计及执行情况,例如采购、销售等关键环节的审批流程是否规范,职责分离是否清晰。这一阶段是识别潜在风险的基础。 -
检查与风险评估
通过文件审查、数据分析或实地观察,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例如,抽查采购订单与付款记录是否匹配,评估存货管理是否存在漏洞。重点在于发现执行偏差或系统性缺陷。 -
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基于检查结果,审计人员需给出可落地的优化方案。如发现销售回款周期过长,可能建议完善客户信用评级机制;若存在审批漏洞,则需强化电子审批系统的权限控制。 -
跟踪整改与效果验证
循环审计的闭环在于持续监督改进措施的执行。例如,3个月后复查采购流程是否按建议引入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并通过数据对比验证舞弊率是否下降。
提示:循环审计并非一次性任务,企业应将其纳入常态化管理,结合行业特定期调整审计频率(如高风险领域每季度一次)。审计团队的专业性与跨部门协作能力直接影响审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