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以宏观视角解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演变,通过“大历史”方法聚焦技术因素与财税制度,揭示传统社会难以孕育现代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同时对比中西历史发展路径。
从秦汉至晚清,黄仁宇在书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以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成期,涵盖商周至隋唐,奠定专制体制与小农经济基础;继而宋元至明清时期,虽出现商业萌芽,但因官僚体系与自耕农经济的压制,货币化管理的“数目字管理”条件始终未成熟,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至清末,西方冲击迫使中国开启现代化探索,历经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逐步建立高层与低层机构的制度性联系,摆脱官僚垄断。书中强调,中国传统社会缺乏量化管理思维,道德评价取代技术手段,导致财政税收依赖小农经济,缺乏弹性与效率,经济以农村最低标准运行为主,难以支撑工业化与法治化转型。作者摒弃道德批判与事件考据,通过压缩史料构建简明纲领,对比中西历史差异,指出中国历史受地理环境(如黄土、季风、黄河)与集权体制的双重塑造,最终形成稳定却僵化的结构。黄仁宇以经济学视角剖析王朝兴衰,提出中国需在制度层面实现上下层连接,方能迈向现代化。本书不仅提供全景式历史框架,更启发读者思考传统与现代转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