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气象学定义,温差为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具体计算如下:
-
计算方法
温差 = 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代入数值:12℃ - 2℃ = 10℃
-
结果说明
该地当天的温差为 10℃ ,表示最高温度比最低温度高10度。
-
注意事项
-
温差通常取绝对值,不区分正负(如-10℃与10℃的温差实际为10℃)。
-
部分题目可能要求用最低温度减去最高温度,但此为非标准定义,需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
正确答案为 10℃ 。
根据气象学定义,温差为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具体计算如下:
计算方法
温差 = 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代入数值:12℃ - 2℃ = 10℃
结果说明
该地当天的温差为 10℃ ,表示最高温度比最低温度高10度。
注意事项
温差通常取绝对值,不区分正负(如-10℃与10℃的温差实际为10℃)。
部分题目可能要求用最低温度减去最高温度,但此为非标准定义,需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正确答案为 10℃ 。
在最低温度4度、最高温度14度的天气里,建议采用“多层叠穿法”,搭配防风外套、保暖内层和灵活调节的中间层,重点保护头、颈、手等易受寒部位。 基础保暖层 选择吸湿排汗的贴身衣物,如纯棉或羊毛材质的长袖内衣,避免出汗后着凉。秋裤或薄绒裤可应对清晨低温,搭配中筒袜保暖脚踝。 灵活调节的中间层 毛衣、卫衣或抓绒衣适合白天升温时单穿,降温时作为内搭。推荐开衫或拉链款,方便随时穿脱
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段通常是下午4点至6点 ,此时人体代谢活跃且环境热量累积达到峰值,日温差通常不超过1℃。这一规律与生物钟、活动强度及外部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生理机制主导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午时段因代谢率提升而小幅上调体温,尤其在16:00-18:00达到峰值,此时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处于高位。 环境因素叠加 :午后日照强度虽减弱,但地表热量持续释放
7月5日全国多地气温差异显著,北京最高31℃、最低23℃,深圳最高32℃、最低27℃,厦门最高34℃、最低27℃。 夏季高温与局地雷阵雨交织,需注意防暑降温与出行安全。 北京 :7月5日多云转阴,午后西部有雷阵雨,最高气温31℃,夜间雷阵雨伴随最低气温23℃。气象部门提示早晨能见度差,需防范强对流天气。 深圳 :阴天间多云伴有阵雨,最高气温32℃,最低27℃
我国多个省份的历史最高温度记录不断被刷新,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显著趋势。以下是各省历史最高温度的关键数据及背景信息: 一、各省历史最高温度记录 新疆吐鲁番 :2023年7月16日,吐鲁番三堡乡气温达到52.2℃,创下我国实测最高温度纪录。 云南巧家 :2023年5月28日,巧家县气温达到44.4℃,刷新当地历史最高温度。 河北廊坊 :2023年6月,廊坊气温达到41.6℃,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14时日出前 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如下: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14时左右(午后2点) 原因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需约1小时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导致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最低气温 出现时间 :日出前后 原因 :夜晚地面持续散热,日出前热量散失达到最大,气温降至最低。 补充说明 该规律适用于晴朗无云的天气,实际气温可能因季节、天气状况(如云层、湿度)略有差异。-
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刻因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一、人体体温最高时刻 下午5:00-7:00 多数情况下,人体体温在下午5:00-7:00达到峰值,最高点与最低点温差不超过1℃。女性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峰值可能更靠后。 二、陆地气温最高时刻 14:00左右(午后2点)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热量传递至大气需约2小时,因此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此时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 三
3月份最高气温异常偏高,多地突破历史极值! 3月,本应是气温回升但总体仍偏冷的时节,然而今年却一反常态,多地气温屡创新高,甚至突破历史记录。这一异常现象不仅令人惊讶,也引发了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关注。 1. 气温飙升,突破历史极值 在3月,多个城市的最高气温超过了历史同期记录。例如,某市3月10日的最高气温达到了28℃,比历史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近10℃。 这种气温飙升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两个城市
河南的历史最高温度记录如下: 最高温度记录 7月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豫北、豫中、豫东地区大部都在42℃以上,其中鄢陵1966年7月19日达44.0℃为全省最高,省会郑州为43.0℃(1966年7月19日)。 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淮河以北大部地区都在42℃以上,其中汝州1966年6月20日达44.6℃为全省最高,省会郑州历史年极值出现在7月(1966年7月19日43.0℃)。 高温天气的影响
57.8℃ 地球历史最高气温存在不同说法,需结合权威性和时效性综合判断: 利比亚埃尔阿奇亚(57.8℃) 1922年9月13日测得,被多个权威来源(如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确认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气温。 美国死亡谷(56.7℃) 1913年7月10日测得,曾长期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可为最高气温纪录,但2012年被推翻。 最新争议与趋势 2023年7月3日,全球平均气温创下纪录,但未明确单日最高气温
一天中的最低温度通常出现在凌晨5点到6点之间 ,这是由于地球表面在夜间持续散热而太阳尚未升起加热的结果。以下是关于这一现象的详细解释: 1.地球的辐射冷却:在白天,地球表面吸收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导致温度升高。到了夜晚,地球表面开始向太空辐射热量,这一过程称为辐射冷却。由于没有太阳辐射的补充,地表温度逐渐下降。这种冷却过程在太阳升起之前达到最大,因此最低温度通常出现在清晨。 2.大气层的保温作用
水的最高温度不是4000℃,而是 374℃ (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是详细说明: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在1个大气压(101.325 kPa)下,水的沸点为 100℃ ,这是常温常压下的最高温度。 压力与沸点的关系 随着压力增加,水的沸点升高。例如: 高压锅内(约2个大气压):沸点可达 120℃ ; 海拔5000米:沸点降至 83℃ 。 水的临界温度 当压力达到 225个大气压 时
一天中最高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温则出现在日出前后,主要受太阳辐射与地表热量传递的延迟效应影响。 最高温的成因 太阳辐射在正午最强,但地面吸收热量后需时间传递给大气,导致气温峰值延迟至午后2时。此时地表储存的能量达到最大,空气温度随之升至最高点。 最低温的时机 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地表持续散热,至日出前热量储备最少,气温降至最低。黎明时分缺乏太阳加热,加之地面辐射冷却效应显著
一天中温度最低通常是在日出前后 ,这段时间由于长时间缺乏太阳辐射,地表和空气中的热量迅速流失,尤其是在晴朗的夜晚,气温会降至最低点。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日常活动,比如晨练时应适当增加衣物以防着凉。 太阳辐射与地面散热的关系 :白天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升温,但随着夜幕降临,没有了太阳的直接照射,地面开始向外太空散发热量。这种热量散失在夜间持续进行,直到次日太阳升起前达到顶峰
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记录如下: 一、最高气温 极端值 :49.6℃(1975年7月13日,新疆吐鲁番民航机场) 历史纪录 :48.9℃(1960年7月24日,吐鲁番),47.8℃(1941年7月4日,吐鲁番) 二、最低气温 极端值 :-53.3℃(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阿木尔镇) 历史纪录 :-52.3℃(1968年2月13日,漠河),-53℃(2023年1月22日,漠河) 说明
80℃ 根据现有科学记录和观测数据,最高温度的记录主要集中在极端自然现象和特殊地理区域,具体如下: 地球表面最高温度记录 70.7℃ :1970年7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斯·海尔湖(Las Vegas Lake)测得地球表面最高温度。 50℃以上 :利比亚法赫德盆地、死亡谷等沙漠地区曾记录超过50℃的高温。 80℃ :2023年8月1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市曾测得80℃的高温
100度开水蒸汽的温度通常在100°C左右 ,但其实际温度可能会因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100度开水蒸汽温度的详细解释: 1.沸点与蒸汽温度的关系:水在标准大气压(1个大气压)下达到沸点时,温度为100°C。此时,水开始转变为蒸汽。100°C的沸点意味着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液态的分子间引力,形成蒸汽。100度开水产生的蒸汽在理想条件下也应为100°C。 2.环境压力对蒸汽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