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共832个,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曾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这些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区、旗、县级市、自治县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2012年,全国贫困人口达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2%。经过连续7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1. 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立背景与标准
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而设立的一种标准,首次确定于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当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被纳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此后,名单多次调整,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2. 脱贫攻坚的成就与政策
自2016年起,我国每年减贫人口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至2019年的0.6%。这一成就离不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并从2019年底对未摘帽的52个县实施挂牌督战。这些督战措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要求展开。
3. 脱贫后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但部分地区仍面临返贫风险。为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和生态保护等措施,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关注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总结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的脱贫摘帽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巨大成效。未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这些地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