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宣城市GDP在安徽省内排名第10位左右,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省前5,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贡献超60%经济增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跨区域协作成效显著。
-
经济增速持续领跑皖南
宣城近年GDP年均增速约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在新能源产业链(如光伏组件、锂电池材料)领域,2024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上下游200余家企业集聚发展。宁国、广德两大省级经开区贡献全市45%的工业产值,形成“核心园区+卫星配套”产业格局。 -
产业结构凸显绿色转型特征
传统优势产业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达800亿元,中鼎密封件、保隆科技等龙头企业占据全球细分市场30%以上份额。新兴产业方面,光伏组件年产能突破15GW,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落地12个亿元级项目,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预计提升至38%。 -
长三角协同发展红利释放
借力G60科创走廊,宣城与上海、杭州共建6个“飞地园区”,2024年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73个,协议投资额超300亿元。交通方面,宣绩高铁通车后实现1小时直达杭州,苏皖合作示范区年度跨省联合招商项目增长40%。 -
县域经济差异化突围
泾县依托“中国宣纸之乡”品牌,文旅综合收入年增20%,建成全国首个文房四宝数字经济平台;郎溪县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园,引进3家上市公司区域总部;绩溪县发展高山有机农业,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15亿元。
当前宣城经济呈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爆发”双轮驱动格局,建议关注其新能源储能基地建设进展及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政策,这些领域可能成为未来排名跃升的关键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