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违法违纪行为严重破坏教育公平与师德底线,近年来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主要涉及体罚学生、有偿补课、性骚扰、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涉事教师均被严肃处理,包括撤销教师资格、列入限制库甚至终身禁教。 这些案例警示教育从业者必须严守职业准则,而公众可通过举报机制共同监督师德建设。
-
体罚与侮辱学生
多起案例中,教师因学生作业错误或行为不当实施体罚,如用笤帚木把殴打致学生身体淤伤,或扔掷书本导致面部挫伤。此类行为违反《十项准则》中“关心爱护学生”规定,涉事教师被辞退、撤销资格并追究法律责任。学校管理者因监管不力同步被问责。 -
有偿补课与利益输送
部分教师违规开设校外培训班诱导学生参与,或通过家长微信群索要红包,金额从千元至万元不等。此类行为破坏教育公平,涉事教师被扣除绩效、取消评优资格,严重者调离岗位。教育部明确要求教师不得“组织有偿补课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利”。 -
性骚扰与猥亵学生
高校教师通过微信骚扰学生、小学教师利用职务便利猥亵儿童等恶性事件屡有曝光,涉事教师均被开除并移交司法机关,终身禁止从教。学校需强化外籍教师背景审查,杜绝有犯罪记录者混入教育队伍。 -
学术造假与资格舞弊
个别教师伪造教师资格证或学术成果,在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此类行为一经查实即撤销职称并公开通报,凸显“秉持公平诚信”的职业底线。
教育部门已建立常态化师德督查机制,通过公开曝光、资格限制库等手段强化震慑。家长及学生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或12391热线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清正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