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政审“两乱”现象主要发生在 1983年到1987年 之间,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党风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读:
1. 背景与起因
-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环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党内一些不良现象开始滋生,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战斗力。
- “两乱”现象的定义:所谓的“两乱”是指在入党政审过程中出现的“乱发展党员”和“乱收费”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质量和党的纯洁性。
2. “乱发展党员”现象
- 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在这一时期,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被吸收入党。
- 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发展党员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新党员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纯,甚至存在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
- 影响党的形象: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3. “乱收费”现象
- 收费名目繁多:在入党政审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各种名目的收费现象,如“入党费”、“培训费”、“考察费”等。
- 加重群众负担:这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反感。
- 违反**规定:根据**规定,发展党员不应收取任何费用,这种乱收费现象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和规定。
4. 整顿与纠正措施
- 中央的重视与部署:针对“两乱”现象,中央高度重视,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 加强制度建设: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了入党程序。
- 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对于在入党政审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 成效与影响
- 党员队伍质量提升:通过整顿,“两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党员队伍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 党的形象改善:整顿措施的实施,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得到了恢复和提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 长效机制建立:这一时期的整顿工作,为后来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确保了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总结
入党政审“两乱”现象发生在1983年至1987年之间,是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中央的重视和整顿措施,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党员队伍的质量和党的形象得到了提升。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和整顿党风,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