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其中的关键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寓意深刻,常被用来比喻人的本性或事物的本质不受外界影响,坚持自我。
1. 诗句出处与背景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的组诗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这组诗的第一首,诗中通过草木散发香气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贤人君子坚守本心的品质。
2. 诗句的哲理内涵
“草木有本心”中,“本心”指的是草木的自然属性,即草木散发香气是其天性,无需外界的认可或攀折。诗人以草木自喻,强调贤人君子应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不追求外在的浮华与赞誉,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3. 引申与应用
这句诗在后世被广泛引用,用以比喻人应保持初心,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名利和诱惑时,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4. 文化价值与启示
张九龄通过“草木有本心”这一意象,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高洁品质的精神追求。这一诗句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引导,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总结
“草木有本心”不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它启示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保持本真,活出自我。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