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唐代张九龄《感遇·其一》,通过春兰秋桂的自然特性,比喻人应坚守高洁品性、不求名利。诗中自然性本、修身洁志、托物言志**
一、诗句出处与作者背景
诗句出自张九龄《感遇·其一》,创作于其遭奸臣李林甫排挤后被贬荆州时期。张九龄作为唐开元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失势后仍以诗明志,借兰桂的天然生机表达自身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二、核心内涵解析
- 自然性本:春兰秋桂分别于不同季节展现生机,体现草木按本性生长之理,强调万物皆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无需外力认可。
- 修身洁志:诗中“本心”象征内在品性,暗喻君子需恪守道德准则,以德行为立身之本,而非迎合世俗以求功利。
- 托物言志:通过兰桂象征隐逸高洁之士,暗讽官场投机者,以物喻人法强化托物言志的表现力,成为唐诗中借物抒怀的典范。
三、延伸解读
- 生态启示:诗句倡导亲近自然本质,体悟生命内在规律,呼应佛家“无情有性”理念,但植物作为无感存在,更凸显人类需建立与环境的和谐联结。
- 文学对比:与《墨梅》“不求人夸”等诗共通,强调品德纯真,然《草木有本心》通过季节特性强化天道自然观,体现唐诗哲思深广性。
诗句以兰桂自况,既是对个体品德的坚守,亦传达顺应天性的生存智慧;其托物言情手法至今影响深远,适用于精神独立、人格自由的现代语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