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夏季最热时段的气温情况如下:
-
极端高温记录
2024年7月26日,银川迎来入夏以来最高温36.7℃,刷新当年纪录;2024年8月15日,银川最高气温达35℃及以上,触发高温黄色预警。
-
常规高温时段
夏季日均最高气温集中在27-30℃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月和5月分别为24℃和27℃。
-
季节特征
银川夏季为典型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7、8月为最热月份,降水量较少。
建议 :夏季需注意防晒和补水,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选择透气衣物。
银川夏季最热时段的气温情况如下:
极端高温记录
2024年7月26日,银川迎来入夏以来最高温36.7℃,刷新当年纪录;2024年8月15日,银川最高气温达35℃及以上,触发高温黄色预警。
常规高温时段
夏季日均最高气温集中在27-30℃之间,7月平均气温28℃,6月和5月分别为24℃和27℃。
季节特征
银川夏季为典型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7、8月为最热月份,降水量较少。
建议 :夏季需注意防晒和补水,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选择透气衣物。
气温与地温的差异通常在1-5℃之间,具体数值受季节、地表覆盖等因素影响。 例如,夏季白天气温比地温高3-5℃,而冬季夜间地温可能比气温高2-3℃。这种差异源于土壤与空气的热量吸收和传递特性不同。 地表类型直接影响温度差异。深色土壤或沥青路面吸热快,夏季地表温度可达气温的1-2倍;而草地或森林因植被调节,温差较小。例如,水泥地夏季温度可比百叶箱气温高4℃,草地则高3℃。
夏季高温的界定标准如下: 一、气象学标准 高温天气 :日最高气温≥35℃时定义为高温天气。 高温热浪 :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35℃或≥32℃(世界气象组织标准)时,称为高温热浪。 二、湿度分类 干热型 :气温高且湿度小(如北方地区天津、西安)。 闷热型 :气温高且湿度大,类似“桑拿天”。 三、特殊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38℃以上为极端高温,但此标准多用于职业防护或极端天气描述。
中国最热的时候温度可达50摄氏度以上。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显著。在夏季,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影响,许多地方会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 吐鲁番盆地: 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高温著称。夏季最高气温常常超过45摄氏度,极端高温甚至可达50摄氏度以上。吐鲁番市曾观测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记录——52.2摄氏度。 青藏高原: 尽管海拔较高,但夏季时
最热温度可以达到1.4亿亿亿亿度 ,这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一个普朗克时间瞬间的温度,被称为普朗克温度。 1. 地球上的最高温度 地球上的最高温度记录为56.7°C ,出现在1913年7月10日的美国加州死亡谷。 2. 实验室中的最高温度 实验室曾制造出4万亿°C 的超高温度,用于模拟宇宙早期状态,例如“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形成。 3. 宇宙中的最高温度 根据理论计算,宇宙中的最高温度为1
安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气温为-24℃(全省范围),而合肥市极端低温达-20.6℃(1955年),2000年后最低气温纪录为-13℃(全省)和-11.7℃(合肥)。 全省极端低温纪录 安徽省气象数据显示,自1950年代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低气温出现在-24℃(具体年份未公开),但这一极端值已数十年未再现。2000年后的最低气温为-13℃,主要受寒潮影响。 合肥市低温特点 合肥观测站记录显示
空气湿度85%属于潮湿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湿度定义与标准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同温度下空气最大容纳水蒸气量的比例。一般认为: 干燥 :相对湿度低于30%(或40%); 潮湿 :相对湿度高于80%; 适宜 :30%-80%(不同季节略有差异)。 85%湿度的实际影响 人体感受 :会感到闷热、烦躁,冬季可能引发阴冷感,因高湿度抑制散热; 健康风险 :易滋生细菌和霉菌
70-90℃ 夏季汽车内部温度受外界环境、车辆材质和停车位置影响显著,具体如下: 极端高温情况 在40℃以上高温且长时间暴晒下,车内温度可迅速升至 70℃以上,甚至达90℃ 。黑色内饰吸热快,封闭环境加剧热量积累,导致类似“烤箱”的高温环境。 常规高温范围 外界30℃以上时,车内温度通常在 40-70℃ ,短时间暴晒后可能突破70℃。 影响因素 材质与颜色
安徽省历史夏季最高气温为 43.3℃ ,出现在1966年7月16日至8月12日的高温过程中。 补充说明: 极端高温纪录 1966年霍山站创下安徽省历史极端高温纪录43.3℃,紧随其后的第二、第三位分别为43.2℃(1966年8月8日、10日)和42.7℃(1967年8月11日)。 历史同期高温排名 2022年夏季全省平均气温29.1℃,为历史第二高,极端高温日数43天,覆盖范围最广
空气湿度低于**40%**时,通常被认为是干燥的。不过,对于干燥的定义可能会因地理位置、季节和个人感受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湿度范围及其对应的描述: 0% - 30% :非常干燥 30% - 40% :干燥 40% - 60% :舒适的湿度 60% - 70% :稍微潮湿 70%及以上 :潮湿 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越少,空气越干燥;水蒸气越多,空气越潮湿。需要注意的是
空气湿度99%意味着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几乎达到最大承载极限 ,此时人体会感到极度闷热,物体表面易结露,且可能引发健康或设备隐患。 湿度等级划分 相对湿度99%属于极端潮湿环境(正常舒适范围为40%-60%)。当湿度超过90%,空气吸湿能力趋近于零,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高5℃以上。 常见影响场景 • 健康方面 :易诱发呼吸道疾病、皮肤过敏
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9℃,较常年偏高1.01℃,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具体数据如下: 全国平均气温 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9.89℃)偏高1.01℃,超过2023年的10.71℃,为1961年以来最高。 空间分布 全国19个省(区、市)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最高,其中7个省份为历史第二高。 极端高温 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15.6天,较常年偏多6天
2024年夏季全国气温显著高于历史同期,呈现暖湿特征,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具体表现如下: 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2024年6-8月全国平均气温达22.3℃,比常年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其中,7月3日以来南方大范围高温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二强,浙江义乌等地日最高气温突破42.8℃的历史极值。 高温日数与强度增加 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22年)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升高1.55℃,创历史新高,比2023年(此前最热年份)的纪录进一步攀升,且长期升温幅度已达1.34℃—1.41℃,逼近《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 中国同期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偏高1.01℃,为1951年以来最高。 全球升温的主因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化石燃料燃烧)是核心驱动力
2025年与2024年温度对比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同比上升0.3℃,极端高温天气频率增加12%,北极地区升温幅度达1.5℃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显著影响。 年度温差对比 2025年1-4月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4.8℃,较2024年同期的14.5℃上升0.3℃,其中亚洲东部和北美西部升温最为明显。冬季极寒天数减少
夏季地面温度通常在30°C至70°C之间,具体因地区、日照和地表材质差异显著,极端高温下甚至可短时突破70°C。 温度范围与影响因素 夏季白天地表温度普遍高于气温,晴朗天气下可达40°C-60°C,水泥或柏油路面因吸热快可能升至60°C-70°C。夜间温度会回落至15°C-25°C。城市地区受热岛效应影响,温度通常比郊区高5°C-10°C。 极端高温现象 在持续酷暑天气中
根据权威气象信息及最新预测,2025年夏季高温天气预计将持续至 9月下旬 ,具体分析如下: 三伏天天数缩短 2025年三伏天仅30天(7月15日-8月13日),较往年明显缩短。三伏天是传统认为最热的时段,其天数减少可能缓解整体高温强度。 高温结束时间差异 南方地区 :9月15日前后开始缓解,9月下旬气温明显下降,成都等地9月中旬已能感受到凉意。 北方地区 :高温结束时间可能稍晚
44.6℃ 根据2025年夏季气象监测数据,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到 44.6℃ ,创下了历史新高。具体情况如下: 极端高温记录 湖北竹山 :2025年7月27日,日最高气温达44.6℃,刷新了当地高温纪录。 重庆北碚 :同日,最高气温44.5℃,同样创下新高。 其他城市如奉节(44.4℃)、巫溪(44.0℃)等也创下44℃及以上的新高。 高温范围与影响
中国夏季最高气温无法达到70℃ ,但地表温度在极端条件下可突破70℃ ,例如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区。这一现象源于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实际气温的监测标准与地表温度存在显著差异。 气温与地表温度的区别 气象学中的“气温”指离地面1.5米处阴凉通风环境的空气温度,而地表温度是阳光直射下地面的实测温度。吐鲁番火焰山曾记录地表温度83.3℃ ,但同期气温最高仅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