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加阝”是汉字“邺”,读音为yè,属于现代汉语二级字。其核心亮点包括独特的字形结构、历史地名的代表、文化象征意义及现代场景中的应用。
-
字形结构与演变
“邺”由左半部分“业”和右半部分“阝”(右耳刀)组成。“业”在甲骨文中象征古代乐器架,后引申为“功业”;“阝”作部首时多与地名、区域相关。两部分的结合体现了汉字“形声兼会意”的特点。 -
历史地名的核心地位
“邺”最著名的应用是古代邺城(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曾为曹魏、后赵等六朝都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治与文化中心。曹操在此建铜雀台,唐代后逐渐衰落,但地名沿用至今。 -
文化象征与文学关联
“邺”字承载文化意象,如成语“邺架之藏”形容藏书丰富,源自唐代李泌曾任邺侯的典故。古典文学中,邺城常作为历史事件背景,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练兵、建都的描写。 -
现代应用与易错点
现代“邺”多用于地名(如河北临漳县邺城镇)或姓氏。书写时需注意右耳刀(阝)与左耳刀(阜)的区别,避免与“业”“叶”等形近字混淆。
“邺”字虽不常用,却是汉字演变的活化石,关联历史、文化与语言研究。遇到时可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代意义,避免误读为“业”或“叶”。